Printer-friendly version

「上山下海」的挑戰

以前常聽人說:「上山下海,在所不辭」。究竟「上山下海」會對我們的身體有甚麼警號呢?會否真的一如講者所形容般危險呢?

一般人在香港爬山,對身體的挑戰可能只是運動本身的心肺需求及肌肉勞累,另外就是意外引致的身體創傷。然而,如果我們登上海拔二至三千米以上的山上,情況大大不同。由於空氣在這高度會變得稀薄,含氧量較低,身體很容易出現「高山症」或「高原反應」;即是心跳、氣喘和頭痛等病徵,嚴重還會因器官組織缺氧而出現腦和肺水腫等可致命併發症。除了藥物和氧氣治療外,最重要是盡快將患者送返海拔較低的地方。

我們對「下海」的危險性或許較熟悉。沒錯,遇溺是常發生的意外。嗆入的水直接導致窒息或浸溢肺部引致積水、發炎和感染,令呼吸衰竭和死亡。至於潛水,由於需要利用儀器進行較深度的下潛,因此首要關注是儀器會不會出了問題引致缺 氧。

另外,身體器官如肺組織會受周圍水壓影響出現變化,例如水壓會隨着水淺而下降,肺部和其他身體組織的空氣便會相對膨脹。但如果從水底升水速度過急,肺部可能因為空氣膨脹過快引致氣胸,俗稱「爆肺」;而血管內的氣泡亦會因上升過急出現肺血管被氣泡栓塞。這兩種情況都可引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此外,低水溫亦可使本身有氣管毛病如哮喘和慢阻肺病的人士氣管收縮,在深海中呼吸困難。

由此看來,若單以從呼吸系統病類來看,如肯應承人「上山下海」,其誠意相當大呀!

陳偉文醫生

 

原文: http://www.hkdailynews.com.hk/life.php?id=28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