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讯息

The text size have been saved as 96%.
友善列印版本

粵語長片年代的殺手 — 肺結核

70年代盛行的粵語長片中,常見到男女主角貧病交迫,生活潦倒,捂着口鼻辛苦咳嗽的畫面……
然後,主角在白白的手帕上咯出一大口鮮血……
然後,這個情況被稱為「七級肺癆」……
再然後,主角便死了……

時至今日,有人以為肺癆像粵語片一樣,已成歷史,也有人依然認為肺癆是不治之症,聞癆色變。這兩種看法,都不正確。事實上,肺癆就是今時今日依然存在的一種感染,是結核桿菌感染肺部造成的肺炎。是「有得醫」,同時依然會奪命。

據統計每年本港約有5000宗肺癆新症,每年奪走約200人的生命。其中大部份即約8至9成屬於肺部感染。雖然「肺癆」這個詞有肺這個字,其實肺癆可以入骨丶入腦,或引起其他器官感染,並不局限於肺部。若論感染風險,醫護人員自然是首當其衝,不過幼童丶長者丶長期病患者丶免疫系統有毛病丶曾接受器官移植或服用抗排斥藥物的病人,才算是真正的高危一族。

肺癆的症狀可大可小,而且五花八門,早期不易察覺。就算有經驗的醫生往往亦未能立即診斷出來。典型的癥狀包括發燒(尤其是持續兩丶三星期的高燒)、持續咳嗽、晚上出汗、疲倦、體重下降、咳血等等,不過這些症狀不是每個患者都出現,其它疾病,例如肺癌、慢阻肺病也可引起類似情況,所以最重要還是及早尋求醫生診治,安排適當檢查。

醫生可以透過X光檢查,留痰作抹片檢驗及結核菌培植以確定診斷。除此以外,部份病人需要較多的檢查,例如支氣管內窺鏡、抽肺積水檢查、抽取胸膜或淋巴組織化驗等,才可確定診斷。有部份病人則需要透過嘗試性的癆藥治療,反證染上肺結核。

病人一般需要接受六個月的療程,首兩個月要服用四種癆藥,往後四個月亦要服用兩種癆藥。如治療效果不理想或出現藥物副作用,更有可能接受一年,甚至更長的治療。由於肺癆菌難清除,治療不足的話容易出現復發,甚至形成抗藥性。所以患者必須遵從醫生處方,完成整個療程,以免日後演變成抗藥性肺癆,甚至無藥可醫的肺癆,那就悔不當初了。

撰文: 盧浩然醫生

原文: http://www.hkdailynews.com.hk/life.php?id=291694&scid=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