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喉」有風險
電視劇集中,常常談及急救中的「插喉」,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
要氧氣能有效地輸送到身體各器官,一定要有良好的心肺功能。倘若心臟突然停止跳動,醫生在急救的過程中,除了可能需要進行電激及注射藥物外,更會施行心外壓,透過壓低放鬆、壓低放鬆這程序,是每次壓低胸骨一、兩吋,每分鐘起碼一百下,期望血液可以繼續運行全身。
為了令身體內即時補充新鮮氧氣,在急救的過程中,可以透過口對口人工呼吸,或替病者緊緊地罩上面罩,將空氣或額外的氧氧泵入肺內,是為心肺復甦術。
可是由鼻孔氣管支氣管及小支氣管等氣道,只有導氣功能沒有換氣功能,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醫生唯有為病者「插喉」,以期令空氣快速無阻地進入肺部,既可避免空氣谷進胃內,也可令心肺復甦更有效。
倘若心肺復甦成功,患者的心臟和呼吸泰半仍然微弱,因此醫生會繼續使用強心劑和通過插入的喉管,將患者接駁到呼吸機。期間為避免患者「插喉」的不適、及令患者進入休息狀態、避免人機爭「唞氣」,有時會使用止痛藥及安眠藥,希望通過一段時間,患者病情能好轉,早日脫離呼吸機。
「插喉」是有時間性的,喉管的壓力可以對聲帶造成永久的傷害。若估計患者在7至14日內,仍未能自行呼吸,醫生會建議拔掉原先的喉管,在頸部開一個小孔並用其他管道接駁到呼吸機,希望患者有多一點時間康復,呼吸愈來愈強至自行呼吸為止。
可是通過「插喉」和「造口」人工呼吸,都是有風險的,包括肺炎和對局部組織的傷害,倘若病人已患晚期的心肺病、或其他的末期疾病,人工呼吸不會是短期策略,「插喉」可能只會增加痛苦。因此在一些比較開明的國家,長者和醫護人員都會安排是否「插喉」的「預設指令」,尤其是有慢性肺病或平時已有氣喘時常急性發作的病人,雖然也可試用面罩通過「無創通氣」來避免「插喉」,但若不奏效及當病人進入昏迷狀態時,旁人很難代你作是否「插喉」如此重大决定。
因此,香港人仍然需要多了解「插喉」後遺症及人工呼吸的限制,醫護界與病人亦要溝通有否需要推動「預設指令」。
黃慕蓮醫生